從養漁到養地 打造多元有機園區


目前園區除漁業養殖外,也從事有機農業耕作與生產,
農民笑稱「草長得比南瓜苗還茂密」。(記者葉文杰/攝)

---

壽豐/記者葉文杰報導

花蓮幸福城市六大面向願景工程系列報導之十六/發展養殖產業篇之一
 

經營立川漁場有成 蔡志峰另闢戰場 承租60公頃奇萊美地 農糧漁牧多元發展


兩年前,壽豐鄉立川漁場前總經理蔡志峰在東華大橋旁打造一座面積約六十公頃的「奇萊美地」有機園區,
他從漁業養殖開始著手,並把目標放眼至農、糧、漁、牧多元面向,
並以合作生產模式,期能帶動花蓮最具潛力的有機產業。
  民國一○一年,蔡志峰鑒於立川漁場的經營已步上穩定狀態,
決心與妻子堯文譓攜手展開築夢之旅,幾經與退輔會花蓮農場接洽後,
取得退輔會同意以承租方式推動共管經營工作,「奇萊美地」的總面積約六十公頃,
內有退輔會花蓮農場的土地與部份私有土地。

 

築夢之旅,從養殖漁業出發


  蔡志峰表示,所謂「築夢之旅」,
其實就是他們夫妻一直希望實現具人性關懷、公益性質的有機夢園,
由於自己是從淡水養殖出身,而這片河床地又是滿佈石礫的貧瘠之地,
因此一開始只好從養殖漁業出發,
目前已使用的養殖地面積約二十公頃,其餘用地將做為其他有機生產之用。
塑造友善環境 確保食安


  蔡志峰說,這幾年食安問題受到國人關注,黑心食品充斥的今天,造成人們健康的危害。
這也是他希望打造一座多元有機園區的出發點,他希望透過養漁到養地,
進而利用潔淨無污染的土地種植蔬果或從事畜牧業,透過產業升級的方式,
讓土地資源獲得最妥善的利用,在生態環境循環概念中,
發揮更多元面向的服務功能,也就是在養漁、養地中著手塑造友善環境空間,
並借助科技以改善人們的生計與生活。

 

申請設立為休閒農場


  目前「奇萊美地」園區內有二十位壽豐鄉在地居民在園區就業,
從事養殖、有機農耕等工作。蔡志峰認為,目前園區尚處於起步階段,
未來透過合作生產的模式,規模將持續擴大且社會功能也會繼續擴大展現,
現階段園區正在向縣府等單位申請設立為休閒農場,
因此產業型態將從單純生產進入到休閒體驗,甚至公益形象。
  最近「奇萊美地」也積極結合退輔會花蓮農場的力量,
與黎明教養院向陽園區合作,
除將捐贈一千棵園區栽種的有機南瓜供教養院生栽種,
也規劃「奇萊美地」園區部份土地供黎明院生從事耕種與生產,
發揮園藝療法的效果。

  蔡志峰說,當土地資源獲得妥善運用後,
所生產的產品又是有機無毒、符合安全健康要求時,
就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加入友善環境、農業的行列,
這樣一來解決了更多就業問題,
也就改善了鄉間隔代教養等問題,
其實這就是「善」的循環。


利用潔淨水質 打響有機名號


  至於「奇萊美地」的打造,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潔淨的水質與空氣,
而縱谷內二萬八千公頃的河川地目前都尚未獲得最有效的利用,
因此全面打造有機園區是值得期待的,
「後山有機」的名號,就等同於為東部農業的品牌。
  至於目前打造有機園區所面臨的劣勢或挑戰,
蔡志峰說,花蓮有季節性颱風來襲的問題,因此政府部門在建管方面的限制,
有必要因地制宜予以放寬,如有機園區興建大規模的溫網室設備時,
立柱深度、樑柱粗細都應該考量颱風等因素,給予標準放寬的協助,
否則一座溫網室一旦在颱風來襲時倒塌,農民的全部心血可能因此全部泡湯。
  另外,關於承租土地的規範,他建議指出,
為利於長期推廣有機農漁業,他希望租約期的限制不要過於僵化,
能適時放寬延長,才能讓農民有長期耕耘、投入的安定感。

---

原文出處:更生日報-從養漁到養地 打造多元有機園區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