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打誤撞從養殖高手轉行當農夫,成花蓮奇萊山下的山苦瓜推手,一手打造魚池、菜園共生農場
「原本看好黃金蜆養殖, 加上立川漁場大受歡迎,
於是投入大筆資金購買這片沙礫荒地, 打算開挖養黃金蜆。
但因地理位置及地形條件, 這片土地受限並不能開挖,且只能有條件拿來栽種農作物!」
一臉無奈表情, 立川漁場兄弟排行老三的蔡志峰苦笑著說。
卻誤打誤撞在花蓮縣壽豐鄉種出改良的「花蓮六號」山苦瓜,
打響好名聲。 蔡志峰讓魚池和菜園結合共生, 池底淤泥化作植物養分,
循環利用的作法, 不只友善土地, 更種出新鮮滋味。
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的奇萊美地農場, 以生產山苦瓜聞名,
其中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發的「花蓮二號」苦瓜,
生長勢強、產量足, 外觀美又口感佳, 好名聲也帶來穩定收益。
談起從養殖高手轉行當農夫, 人稱「蔡董」的負責人蔡志峰苦笑說,
其實是誤入農業叢林。 一開始看好黃金蜆養殖業,
開挖工程才剛進行, 就被通知不得開挖養殖,僅能拿來種植有機農作。
他因此先從友善農業開始, 以山苦瓜栽種打前鋒,
周邊土地則慢慢轉作其他葉菜類作物, 目前有機認證多達三十幾項。
山苦瓜迴轉率高, 一年有八個月產期, 經由清洗, 切片, 烘乾等工序,
就可以常態生產及銷售, 穩定營收可以支撐農場的各項運作。
儘管如此, 作物生長期長, 風險也相對高, 過程不容許出現錯誤,
有了花蓮農改場支援苦瓜品種及栽培技術,
分批以不同品種來栽種, 可以有效降低失敗風險。
左圖為奇萊美地農場負責人蔡志峰。
「花蓮2號」苦瓜富含維生素C、葉酸、總膳食纖維、蘋果酸等可提供人體的營養素。
---
零廢棄 資材有效再利用
除了掌握蔬果的穩定產出, 也要利用循環農業的概念「節流」。
在奇萊美地農場, 妥善利用了魚池與菜園兩種場域, 提高生產也減省能源。
例如養了一年的魚池, 魚飼料、排泄物都會累積,
因此將池底淤泥清理出來避免水池惡化, 還將這些廢土和其他物質做成堆肥。
再如山苦瓜, 果實收成後銷售或加工,
而剩下的藤蔓, 則是絞碎回歸到土壤,
或是和其他木屑一起做堆肥。
花改場除了專業知識的技術支援, 也提供小型切碎機,
協助作物藤蔓的切碎處理。 而農場為了加強堆肥效益,
更直接購買一臺快速堆肥機, 可加速微生物熟化處理, 堆肥在一天內就可以熟化。
此外, 蔡董也提出「夏魚冬菜」的概念, 夏季的魚塭在冬季放乾,
利用養分足夠的池底淤泥種植短期葉菜類, 達到一種農漁循環。
整理過後的魚塭淤泥, 置入栽苗三個月後, 蔬菜都長大了
(圖片提供: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回首務農的過程, 蔡董一開始連適合選種哪些作物一點概念也沒有。
蔡董笑說,因為種菜是第一線作業,不僅要聽博士的意見,也要聽老農的意見,
親自在現場反覆測試、掌握細節,
新手農夫才能精準掌握執行模式,達到更好的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