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養魚 冬天種菜」循環農業的夢在奇萊美地有機農場實現了
夏魚冬菜輪作系統是奇萊美地農場的創舉,
日前(12月18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在奇萊美地農場辦理循環農業示範場域觀摩會,
由杜麗華場長主持,台灣有機農業的先驅者黃山內博士(曾任花蓮場場長)、
循環農業的先驅者郭猛德博士(曾任畜產試驗所研究員)
及現任畜產試驗所主任秘書程梅萍博士都來現場指導,
並給予高度肯定。現場來賓八十餘位,互動熱絡。
循環經濟是政府重要政策,而循環農業即是其中一部分。
本年度全國選定12處有機農場(奇萊美地農場即為其中一處),
建置循環農業示範場域,由各改良場導入各種農林水畜綜合經營、循環再利用及生態營造等技術,
並評估其效益,以建立農業循環園區典範,並擴及他處推廣應用。
奇萊美地農場是農漁綜合經營的農場,未來還會增加畜產及教育體驗等元素。
營養循環方面,目前農場內使用的有機質肥料,
有一部分是由魚產下腳料與廢菜葉、藤蔓等混合堆積所製成,
一部分則經液態醱酵,以液肥型態施用。生態循環方面,引進生態服務概念,
種植綠籬及蜜源植物,營造適合天敵及授粉昆蟲居住空間。
能源與碳循環方面,與宇時生物科技公司合作,
建置農業剩餘資材去化系統東區示範基地,將各樣態的剩餘資源充分再利用,除了成為堆肥液肥材料外,
也可用來產電及產熱,附帶醋液、焦油及生物炭的產出。碳吸存方面,
農場每年產出上千噸的蜆殼,可固定數百噸的二氧化碳,是比森林更快速又大量的碳匯。
本次夏魚冬菜輪作示範於台灣鯛肥育池進行,在冬季魚群生長較慢的時間,
充分利用魚池更新期的空間與地力,栽培短期葉菜類。
試驗調查結果顯示,冬季利用魚池底泥以硬式穴盤種植葉萵苣等小葉菜類,
三個月內幾乎無雜草及蟲害問題,可種植2期,每公頃可節省人力除草工資5.4萬元。
利用池底殘餘的魚類排泄物及飼料,配合使用農場自製之魚雜廢菜葉堆肥,
每期每公頃可節省外購肥料用量15噸;蔬菜產量每公頃可達18噸,
而與設施內栽培者(基肥用量為每公頃30噸市售有機肥)相當。
未來可透過計畫養殖,以可採行率50%估算,
每公頃每年可增加收益45萬元,超過純養魚收益的50%以上。
本次示範田約種植了1,400盤菠菜及400盤葉萵苣,預計1月上旬開始陸續採收。
雖然礙於現行法規限制,這些蔬菜不能算是有機農產品(未於通過驗證的田區種植),
但全程以有機可用技術栽培,又符合自然循環的理念,仍是天然健康的農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