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農業】回歸土地,零廢棄的永續田園之歌:頭城休閒農場與奇萊美地農場的案例

頭城休閒農場、奇萊美地農場,一個位於宜蘭頭城、一個位於花蓮壽豐,
不同的生態環境與經營模式,卻都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輔導下,
成了農業循環示範的場域。花改場以需求導向盤點該農場營運模式,
同時導入循環農業的相關技術,達到了全區九成資材可再利用,
使農場能自主營運,創造了更高的收益。

---

 Spot 2

奇萊美地農場,用技術與耐心創造農產價值

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的奇萊美地農場,以生產山苦瓜聞名,
其中又以花蓮農改場研發的「花蓮2號」苦瓜,生長勢強、產量足,外觀美又口感佳,
好名聲也帶來穩定收益。談起從養殖高手轉行當農夫,人稱「蔡董」的負責人蔡志峰苦笑說,
其實是誤入農業叢林,一切從頭開始學起,幸好花蓮農改場給予充分的專業協助。

 

一開始看好黃金蜆養殖業,蔡志峰投入大筆資金買下荒地,
開挖工程才剛進行,就被通知不得開挖養殖,僅能拿來種植有機農作,
因此他便先從友善農業開始,一邊種植一邊養地,為經營有機農業預做準備。

 

畢業於東海大學畜牧系,蔡志峰深知有機農業是未來趨勢,
加上配合國家農業政策,抱持經營事業的決心,邊做邊學,越做越起勁,
至今已經八年。一開始種植山苦瓜,品種多,相關研究報告多,頗受消費者青睞,
因此以山苦瓜栽種打前鋒,周邊土地則慢慢轉作其他葉菜類作物,目前有機認證達30 幾項。

 

山苦瓜的迴轉率高,一年有八個月產期,經由清洗,切片,烘乾等工序,
就可以常態生產及銷售,穩定營收可以支撐農場的各項運作。
儘管如此,作物生長期長,風險也相對高,過程不容許出現錯誤,
有了花蓮農改場支援苦瓜品種及栽培技術,
分批以不同品種來栽種,可以有效降低失敗風險。

 

圖片名稱
「花蓮2號」富含維生素C、葉酸、總膳食纖維、蘋果酸等營養素。

---

零廢棄,資材有效再利用

除了掌握蔬果的穩定產出,也要利用循環農業的概念「節流」。
奇萊美地農場妥善地利用了魚池與菜園兩種場域,提高生產也減省能源。
例如養了一年的魚池,魚飼料、排泄物都會累積,因此將池底淤泥清理出來避免水池惡化,
並將這些廢土和其他物質做成堆肥,
把原本的廢棄物轉化成為可被利用的資源,成為農場作物的
肥料。

 

圖片名稱
上/過了夏季以後,魚塭漸漸放水。
下/整理過後的魚塭淤泥,置入栽苗三個月後,蔬菜都長大了。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圖片提供)

---

再如山苦瓜,果實收成後銷售或加工,而剩下的藤蔓,則是絞碎回歸到土壤,
或是和其他木屑一起做堆肥。農場與花改場聯手努力於零廢棄的推動,
花改場除了專業知識的技術支援,也提供小型切碎機,
協助作物藤蔓的切碎處理。而農場為了加強堆肥效益,
更直接購買一台快速堆肥機,可加速微生物熟化處理,堆肥在一天內就可以熟化。
此外,蔡董也提出「夏魚冬菜」的概念,夏季的魚塭在冬季放乾,
利用養分足夠的池底淤泥種植短期葉菜類,達到農漁循環。

 

回首務農的過程,蔡董說得到了花蓮農改場許多協助,
讓他少走了不少冤枉路。事實上與花蓮農改場的合作,是始於諮詢需求,
因為他一開始連該選哪些作物來種都沒有概念,
所幸有農改場的博士們,很熱心地提供專業知識、肥料與簡易設備,
一路陪伴至今。當然,蔡董笑說,因為種菜是第一線作業,
不僅要聽博士的意見,也要聽老農的意見,
親自在現場反覆測試、掌握細節,
新手農夫也能精準掌握執行模式,達到更好的效益。

 

圖片名稱
收成後的苦瓜藤蔓不急著丟,而是絞碎回歸到土壤,或是和其他木屑一起做成堆肥。

---

原文出處:Green Media 綠媒體-【循環農業】回歸土地,零廢棄的永續田園之歌:頭城休閒農場與奇萊美地農場的案例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